在2025年9月27日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上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提出了一个重磅建议:安理会要扩员,并支持印度和巴西成为新的常任理事国。这个提议一抛出,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,“五常变七常”的话题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。大家最关注的,自然是中美的态度。结果还没等中国表态,美国那边就先泼了冷水。
为什么俄罗斯要在这个时机提出安理会扩容?又为什么美国如此反对?背后的逻辑其实远比表面复杂。
俄罗斯的盘算
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,俄罗斯在国际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西方国家在美国主导下不断加码制裁,外交上也陷入一定孤立。推动安理会扩员、拉拢印度和巴西,正是俄罗斯寻求“破局”的一招。
展开剩余84%- 拉拢印度:印度是人口大国,在南亚和“全球南方”影响力不小。与美国之间因关税和战略摩擦存在矛盾,而与中国又有边境冲突等历史积怨。在这种情况下,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显得顺理成章。
- 拉拢巴西:巴西是拉美重要国家,资源丰富。俄罗斯如果能与巴西加深联系,不仅能获得经济支持,也能在外交上拓展阵地。
- 战略目标:通过扩员,削弱美国和西方在安理会的主导地位,推动多极化格局,让自己在大国博弈中增加筹码。
美国的顾虑
表面上,美国与印度关系紧密,对巴西也保持一定合作姿态。但在涉及安理会改革时,美国的本质考量是如何稳固自己的霸权。
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甚至放话称“印度、巴西欠修理”,虽非正式外交辞令,却折射出美国主流态度。
- 否决权问题:目前,美国凭借否决权能牢牢掌控议程。如果印度和巴西成为常任理事国,美国推进政策的难度必然增加。
- 对印度的担心:印度一直强调“战略自主”,并非完全听命于美国。若其入常,反而可能在关键议题上掣肘美国。
- 对巴西的担心:美国忧虑巴西会与中俄关系走近,从而削弱自身影响力。
因此,美国极可能采取拖延策略,或者提出“新常任理事国不应拥有否决权”等条件,从根本上阻止自身权力被稀释。
中国的谨慎态度
中国长期支持安理会改革,主张增加非洲、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,认为安理会的格局早已滞后于时代。但在印度入常的问题上,中国态度相对谨慎。
- 原因在于:中印边境摩擦尚未解决,印度又积极参与美国的“印太战略”,若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,可能在国际事务上与中国形成更多对立。
- 更倾向于:优先解决非洲代表性不足的问题,而不是急于表态支持印度入常。
英法的算盘
英国和法国在安理会的影响力这些年有所下降。面对中美俄三强的博弈,他们也未必不想借扩员来稳固自身地位。若能在扩员后与新成员国形成“小圈子”,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话语权。
难点与现实
安理会扩员不仅仅是“加席位”,而是全球权力的重新分配。要实现这一点,必须修改《联合国宪章》,而宪章修改需要“五常”全票同意。这本身就是一道几乎无法跨越的门槛。
即便勉强通过,更多常任理事国的加入,也可能让安理会在遇到复杂议题时更难达成共识。过去五常之间就常常意见相左,如果成员扩增,僵局只会更频繁。
总结
俄罗斯推动扩员,是为了寻找盟友、破除孤立;美国反对,是为了守住霸权;中国保持观望,寻求平衡;英法则希望借机巩固存在感。其他国家则想借机争取更多话语权。
短期来看,“五常变七常”大概率还是停留在提议阶段,受制于美国的反对和制度门槛,很难真正落地。但从长期来看,安理会改革是大势所趋。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,只有让更多国家参与,才能让规则更公平、秩序更稳定。这场博弈还将继续,直到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